帕金森综合症能治好吗? 帕金森综合症是残害中老年人健康的罪魁祸首之一,其发病率以不断递增的形式逐年升高。在临床上,帕金森是一种慢性疾病,随着病情的发展,症状可由走路迟缓、肌僵直及震颤逐渐发展为晚期的全身僵硬,终至卧床不起。由此可见,帕金森综合症治疗绝对不能掉以轻心。那么,针对帕金森综合症这种严重疾病,帕金森综合症能治好吗?
帕金森久治不愈之因 深陷帕金森治疗三大误区
1、一发病就该吃药
帕金森综合症不是吃几个疗程药后症状缓解就可停服,而是如果一旦吃上,需要终生吃药。然而,需要提醒的是,药物治疗最有效的时间一般只有4~6年,随着吃药时间延长,疗程越来多,剂量越来越大。长期吃药后会出现肢体不自主舞蹈样动作和药效作用来去无踪的副作用。因此,一发病就吃药不能作为理想疗法,需到正规医院进行科学治疗。
2、吃药无效后又选择外科治疗
患者到中晚期,吃药效果不理想,即使药量加大,药物疗效也不满意,症状影响到工作和生活,或药物副作用较大,便考虑用外科治疗。其实,外科治疗帕金森综合症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需要开刀,对于帕金森综合症治疗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且由于无法从根源入手,导致帕金森综合症治疗无法达到根治的主要目的。
3、错把帕金森当成老年痴呆来治
帕金森综合症患者中有30%~40%的患者,早期并不出现手颤抖。仅仅表现为动作迟缓、手脚不灵活、肢体僵硬、面部无表情等,经常被人误认为“痴呆”、“发呆病”等。由于这些帕金森综合症患者在发病的早期会伴发紧张、担心、坐卧不安、失眠等所谓的“帕金森综合症非运动症状”,他们早期有时被医生和家属当做老年性痴呆来治疗。
济南脑科医院专家指出,帕金森综合症是主要是由于年龄老化、环境因素、家族遗传性等因素引起的。其中,遗传因素可使患病易感性增加,只有与环境因素及衰老的相互作用下,通过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衰竭、钙超载、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细胞凋亡、免疫异常等机制才导致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大量变性丢失而发病。因此,传统医学疗法治疗帕金森综合症只能改善局部的症状,无法从病理上有效治疗。
科技时代治疗帕金森新指南——“微电极导向脑立体定向手术”
“微电极导向脑立体定向手术”其治疗机制在于PD病患者内苍白球(GPi)、丘脑腹中间核(Vim)和丘脑底核(STN)过度兴奋及输出而致,手术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精确定位上述核团并减少其过度输出,因此,神经核团调控术成功的关键在于靶点定位的准确性。>>点击此处,即可了解该手术更多详情
1、超导核磁(MRI)下精确定位靶点:高场强的超导核磁MRI具有无损伤,组织分辨率高等优越性,磁共振脑正中矢状位上可以清楚地显示脑内标志性结构—前连合(AC)与后连合(PC)。以AC-PC的连线为基准定位VL核、GPi与STN等核团的三维坐标,核磁共振定位精确到1mm,是目前广泛采用的解剖定位技术。
2、电生理定位技术调整和校正靶点坐标:微电极细胞外动作电位记录是最常用的电生理定位技术,将靶点及周围结构的细胞外放电信号引出经信号收集软件处理,根据靶点及周围组织放电特点的不同,从百微米数量级上对靶点进行功能定位,电刺激用于进一步检查或确定理想靶点的位置。
“微电极导向脑立体定向手术”优势
优势一:微创手术痛苦小、恢复快:济南脑科医院“微电极导向脑立体定向手术”在MRI下精确定位靶点,电生理技术进一步校正靶点坐标,手术创伤口半径约1cm,微电极尖端直径1.5mm,手术创伤小,患者痛苦小,术后患者恢复快。
优势二:超导核磁共振定位精确性高:“微电极导向脑立体定向手术”主要是运用核磁共振(MRI)对患者病灶进行定位,利用微电极生理功能定位技术术中检测,调整和校正靶点坐标数据,核磁共振定位精确到1mm,使靶点定位精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大降低了原来CT定位不精准引起的脑出血的弊端。
优势三:术中电生理检测实现手术安全、有效双保险:“微电极导向脑立体定向手术”为局麻下醒脑手术,在术中电生理检测过程中,主刀医生通过不断调试射频电极来询问患者的反应情况,从而最终确定适合患者病情的毁损靶点;患者全程头脑保持清醒并能与主刀医师流畅对话,在无痛状态下,主刀医师找到精确的毁损靶点,先给予60秒的可逆性毁损,经再次证实靶点准确后给予60秒的不可逆性毁损,实现手术安全、有效的双保险。
温馨提醒:研究显示,帕金森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很多年轻人也患上了帕金森病,济南脑科医院专家提醒应及时到医院明确检查、规范治疗;济南脑科医院能同时开展微电极导向脑立体定向手术和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国际两大前沿外科技术治疗帕金森疾病,为帮助患者及时了解病情信息,济南脑科医院特开设了网络咨询热线:400-6900-971,咨询服务,竭力为每位帕金森病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